官方微信
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择业意向?河北大学设计制作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在全国11所大学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无记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有效问卷1887份。问卷所涉及的大学生中,城市学生占29.7%,农村学生占70.3%;大一学生占34.5%,大二学生占30.2%,大三学生占23.2%,大四学生占12.1%。本版特此刊发部分调查结果和分析以及相关对策,以飨读者。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然而,大学生在以择业主体的姿态投身社会,选择理想职业的过程中,却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择业竞争的压力。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河北大学不久前做的这份大学生求职择业调研报告,对当前就业工作颇有启示。
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就业政策的态度倾向:多数学生支持现行就业政策
调查表明,有50.4%的学生认为就业政策应该仍像现在这样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多数大学生对于现行的就业政策是持一种肯定和赞同的态度。有24.8%的学生希望大学生就业能够“国家统分与个人选择相结合”,有16.2%的学生希望就业政策是“自由选择但国家保底”,两项合计达41%。另外有2.2%的学生表示愿意像过去那样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从目前情况来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还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大学生在对就业政策的认知上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态。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在面向市场需要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还不高,而不同的学科专业的职业定向趋势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意愿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受家庭社会关系影响较大。
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三资企业、大城市受青睐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通常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职业选择标准和就业地域的选择等方面。
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有27.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三资企业去就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23.1%的大学生执着于选择党政机关。另外,有23.3%的学生愿意选择高等院校,有21%的学生愿意选择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有15.3%的大学生志愿到这些单位去就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遭到冷遇,加起来不足12.1%。
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在多重标准中,学以致用、利于深造和待遇优厚是相对集中的因素。有46.3%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工作条件好,能发挥个人才干”放在了第一位;有23.4%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有19.7%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要“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
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调查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达到35.9%和32.6%。另外,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3.2%。
“就业难”客观存在:选择“考研”多于参加工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真实地存在。“就业难”是每一个大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到的现实境遇。调查表明,有53.6%的学生认为“就业难”,有39.9%的学生认为“因人而异”,而只有5.6%的学生认为“就业不难”。另外,“考研”是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有49.4%的大学生打算“先考研究生”,超过了打算参加工作的人数,反映了近两年考研热的持续升温。
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市场供大于求。有47.5%的学生认同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太多,供大于求”。第二,学校的教育问题。认为是“专业问题”的占35.9%;“学校没有名气”的占35.0%;“知识能力储备不够”的占21.0%。
职业选择的心理危机:能力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凸显
选择理想职业是大学生求学与成才的最直接的目标。而“就业难”的现实境遇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会加剧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心理冲突,带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择业持较乐观看法的占40%,但是选择“时常感到困惑”和“很有压力,感到焦虑”的也达到了近30%。同时,有9.7%的学生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问题总会解决的,别人能我也能”,表现出明显的消极被动性,同样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29.1%的学生“希望得到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大学生择业时最苦恼的问题是能力危机和社会信任危机。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时最苦恼和最担心的问题是自身知识能力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选择机会不平等。在大学生择业时的诚信问题方面,调查表明,有6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有22.6%的认为“较好”,有4.1%的认为“很好”,有8.6%的认为“较差”。对待简历造假现象,有39.4%的学生认为是“不应该的”。但也有相当一些学生表示不同程度地认同和理解简历造假行为。对于违约问题,有50.4%的学生认为“不能违约,要注重信誉”,也有47.7%的学生认为“可以违约但学校应该规范”,只有1%的学生认为“可以随便违约”。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违约的原因中,“有了更好的单位”占39.3%,“草率签约”和“多头选择”分别占28.0%和23.8%。
择业竞胜的影响因素:能力是职场竞胜最大法宝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具象征性的事件,事关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每个家庭的状况的改变,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大学生的职场竞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能力是职场竞胜的最大法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7.5%的学生把个人能力作为择业时最重要的因素,但仍有一些学生把钱权和人际关系排在首位。选择“机遇”的占17.6%,选择“择业观念和技巧”的占12.4%。另外,选择求职“信息”的仅占2.9%。第二,父母是大学生择业时影响最大的人。调查显示,51.5%的学生认为在择业时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第三,学校肩负着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的职责。从调查结果看,排在前三位的就业信息获得渠道分别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占60.3%、“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占50.9%和“校园招聘会”占50.3%。这三项中有两项跟学校的工作直接相关,因此,高等院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相关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行动上的错位和“就业难”等,一方面是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的良性对接问题;另一方面是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上的综合反映。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趋势,需要学生、高校、政府协同起来,采取积极的策略面对新的挑战。
大学生的应对策略
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大学生和家长应当有“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的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实干精神,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通行证”,交了高额的学费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职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四年后可能就不热门了。因而,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职业实践,面对的都将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读大学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而竞争求胜的根本在于个人的综合实力。
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择业意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错位。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因而,指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职业期望就是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高等院校的应对策略
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职业选择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过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当然,社会的需要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同时,人才的培养又客观地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同时,要通过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帮助大学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的应对策略
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问题尤其突出。政府需要对此现象加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网上人才招聘。调查发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都普遍信赖由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招聘会。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办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提供更多、更快、更真实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应加强管理,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部网上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规范和推行全国范围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增加透明度,以解决我国人才市场运作不规范、求职方式单一、求职成本高和求职成功率低的问题。此外,政府应积极出台一些解决大学生“失业”的保障措施,鼓励大学生“放心”谋职和独立创业。
服务热线
黔ICP备19011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