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在上海落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到170家,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30家,外资研发中心正加速度登陆上海。中国企业也在加紧研发步伐,加大研发力量,自主创新。上海正成为亚太地区研发中心集聚的高地。 据上海市科委近期发布的《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上海将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 外资研发中心纷纷落户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除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另一重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然而,与研发中心集聚及发展的速度相比,中国研发人才的成长明显落后一步——
人才短缺困扰“中国研发”
薛亚芳
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通用电气(GE)中国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正在研究更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技术。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都毋庸置疑,一切就看研发人员的聪明才智。然而,国内有清洁煤研究经验的人比较短缺。
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需要大量汽车研发工程师。其中有一类叫做汽车标定工程师,专门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标定,目前国内仅清华大学有该专业,毕业后愿意进入企业工作的人数很少。每年校园招聘季节,公司都必须赶在第一时间北上“抢人”。此外,公司需要大量研究汽车电子的工程师,而成熟的汽车电子工程师太少。
在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医药、汽车、化工、电子电气等行业,上述问题并非个案,几乎各个行业的研发机构都面临这一问题。
伴随着跨国研发中心向中国集聚,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研发”的嬗变,国内研发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研发中心、研究机构、技术中心发展的一块“短板”。随之而来的,是研发人才的不断“升温”,以及业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战”。
跨国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在上海落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到170家。来自商务部外资司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的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
跨国研发中心抢滩中国,不仅体现在数量多,更体现在集聚的速度上。
去年9月,英特尔宣布亚太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到2006年底,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将拥有1000名员工;仅隔一个月,全球最大的专注于信息管理和信息移动技术的软件供应商Sybase公司宣布,在上海成立了新的研发中心,将招募近120人的本土软件开发团队;11月,飞利浦公司在华宣布,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向手机厂商提供解决方案;进入2006年,3月,SAP宣布,位于上海的SAP中国研究院大楼正式启用,上海研发人员可望从目前的450名提高到2008年的1500名。
4月下旬,德尔福正式宣布启动其位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科技研发中心。目前,大约有500名工程师、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在中心工作。
……
研究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试探性地在上海进行研发投资,但是投资增幅不大,1990年到1992年3年间只建立了1家研发中心。从1993年到2000年,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数量保持在平均每年增加2家的水平。2000年末开始,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数量呈现骤增趋势,2001年一年达18家。到了2005年,一年内就新增了30家。
人才战迅速升温
“中国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根本,最终还须落在中国本土研发人才身上。数据显示,在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中,人才本地化平均已达到95%。跨国研发中心纷纷移师北京、上海等地,国内企业也开始重视自主研发,使得研发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热度不断升级,很快便成为国内外企业人才竞争的核心。
“跟其它一些研发中心一样,我们也碰到了研发人员招聘难的问题。”通用电气中国技术中心人力资源总监刘蓉女士坦言,研发人员,特别是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市场储备有限,很难满足这么多研发机构的需要;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研发项目,国内相关人员原本就存在“断档”,更是难找。
刘蓉表示。为了招聘足够的研发和技术人员,技术中心的招聘部门采用多种招聘渠道,网络、校园招聘、专业杂志、员工推荐等。最近,技术中心跟全国主要高校重点学科的教授联系,准备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络,为的也是通过他们招聘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作为通信行业的大型跨国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研创中心现有一支2000人组成的研发队伍,尽管如此,3G、NGN、IPTV等前沿的技术研发领域仍旧面临着人才短缺。“不光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这样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应用商、增值服务提供商,还有做手机的厂商等等,大家都在人才上形成了竞争。”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范星告诉记者。通信行业持续趋热,国内外名企华为、中兴、大唐、诺基亚、爱立信等等,无不在常年招兵买马,业内研发“人才战”早已如火如荼。
随着研发中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人才战”在一段时间内非但不会平息,恐怕还将继续升温。
成熟人才是“风暴中心”
“从国内人力资源的总量来看,并不存在不足的问题,我们研发中心有很多出色的本土研发人员。同时,我们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研发及技术管理人才。”刘蓉表示。
目前,国内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充足,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就有700多所,有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高校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将有27万人。这种情况下,除非特别专业和偏门的学科,多数研发机构还是能找到优秀的新人。然而,成熟人才储备却十分有限。专业功底深厚、有研发项目经验、能熟练使用外语的成熟人才自然而然成了各家机构争夺的主要目标。
“挖角战”的直接结果,是市场上有经验的研发人员跳槽频繁和身价不断攀升。
Tony(化名)现在爱立信中国研发部门担任软件研发工程师,月薪8000元。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薪资在市场上处于中等水准。按照他的估算,行业内一个工作3-4年的普通研发工程师年薪一般在10-15万左右。他感觉在IT研发这一行,跳槽非常简单。“现在招人的公司非常多,想跳槽不难。”
企业招聘研发工程师时,均希望有3-4年同类企业的研发经验以及研发项目经验。以软件研发工程师为例,最受企业青睐的是有3年以上跨国软件企业研发工作经验、技能与公司项目要求匹配、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师;研发中心对具有8-10年经验的中高端研发人员更是求贤若渴。
海外人才增援“中国研发”
中国本土研发人才“短板”日益明显,海外人才成为主要的“增援部队”,这其中,“海归”又成为主力。掌握海外先进技术、外语能力出色的海外留学人才,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对象,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高层技术总监、高层管理人士几乎都有海外背景。
在GE中国技术中心,1000余位研发和技术人员中25%是“海归”。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招人,已经成为技术中心重要的招聘渠道。中心的“海归”共来自十多个国家,还有一些从GE美国总部等海外机构派过来的技术人员。
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海外人才可以说是主力。以张江为代表,目前“药谷”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然而,国内在生物医药的研发上还达不到国际专业水准,主导研发的主要还是“海归”人士,那些专业课题能和市场需要契合的医药研发领域的“海归”十分抢手。
挖人莫如自己培养
为了走出研发人才短缺的困境,除了“挖人”之外,一部分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自己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把重点放在自行培养研发工程师上。
今年4月,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正式启动了一项为研发人员度身定做的职业发展项目———研发人员职业发展管理项目。该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徐智群表示,此举目的在于提升研发人员的专业技能,为研发人员设置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成长,从而增强公司研发实力。据介绍,该项目为公司研发人员设计了清晰具体的培训体系和资格认证标准体系,确定了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培养研发人才,公司还设立了研发人员的多重激励机制。包括度身定制的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技术培训项目、英语培训项目等。还有“多梯晋升”计划,包括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接班人计划、国际化的岗位轮换、校企合作EMBA项目、员工自助式培训计划、新员工辅导员制度、网上学校等等。通过上述方式,不但培养了一批研发人员,也为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通道。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本土研发精英,通过阿尔卡特内部的人员轮岗制度到欧洲挂职锻炼的中国人才中,最高的已经是阿尔卡特全球移动无线事业部的首席运营官。
德尔福中国也有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悦认为,汽车研发工程师在国内人数十分有限,与其在一个有限的人才库中互相挖角,恶性竞争,还不如趁早自己培养人才,这才是真正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出路。
尽管如此,出于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多新进入中国的跨国研发中心和国内研发机构还是寄希望于通过“挖人”尽快找到现成的人才,哪怕各行业的研发人才库都已捉襟见肘。而一些HR认为,这样“短视”的做法,于用人方不利,最终也将给中国本土的研发人才带来隐患。
五行业缺口最大
数据显示,在沪外企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件、电讯等)、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分析市场上研发人员的招聘和流动情况,五行业研发人员缺口最大。
1. 通信
热点职位:移动通信3G研发工程师、数字电视(机顶盒)应用软件工程师、IPTV研发人员、无线通信研发项目经理等
通信行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换代快,成熟型技术人才缺口很大。随着各厂家备战3G引发的技术竞争趋向白热化,下一代网络、IPTV等新技术研发进入了关键阶段,通信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市场竞争高潮,带来了研发人才的“海量”需求。
各家公司都铆足了劲招揽优秀研发人才,包括华为、中兴、大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等。需求量最大的职位包括软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系统设计工程师、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工程师等;最为紧俏的有3G工程师、手机新产品研发人员、无线通信研发工程师、IPTV研发人员等等。
2. 软件
热点职位:软件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对日软件工程师等
电子信息业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最为集中的行业,软件研发人才因此成为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以微软为例,目前在中国已建成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工程院5大技术中心,网罗中国本土IT研发人员上千人;今年3月宣布启用新研发大楼的SAP中国研究院,到2005年底,人数已经超过500人,晋升为SAP第四大研发中心,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1500人。
3. 汽车
热点职位:汽车电子工程师、汽车软件工程师、底盘设计工程师、外观设计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掀起一股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的热潮,包括德尔福等在内的跨国汽车业巨头也纷纷加大了在中国市场上的研发投入,汽车研发热带动了对研发工程师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企业主要是进行生产制造或组装,研发设计的工作多由外国设计公司承担,本土研发设计的能力比较弱,研发工程师的人才储备也比较有限。而现在包括德尔福在内的更多公司希望实现本土研发,或者在全球研发中增强由本土工程师参与的程度。研发工程师需求增长,储备明显不足。再加上原有的一批老工程师外语不行,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上很难招聘到经验丰富且懂汽车的工程师。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很大,研发工程师紧缺的状况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
4. 生物医药
热点职位:药物制剂研究员、药物合成研究员、技术支持经理、微生物技术研究工程师、药物分析工程师等。
跨国制药企业也开始把研发中心设到海外,包括中国。包括罗氏在内的一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已先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上海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了张江“药谷”等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的集聚地,对中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比较集中。由于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企业对研发岗位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10年左右工作经验,5年以上相关研发工作经历。由于高端研发人员的短缺,具有医药研发背景的“海归”比较受青睐。
5. 化工
热点职位:安全与环境工程师、高级合成研发工程师、精细有机化工开发工程师、涂料研发工程师、化工工艺工程师等
今年3月,我国最先进的医药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广州龙沙研究开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汽巴精化(Ciba)、陶氏化学、巴斯夫、德固赛等跨国化工企业已先后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需要大量的化工业研发技术人员。由于化工行业专业性很强,上述研发机构同样面临人才困境。
人才恶性竞争后果堪忧
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家都想方设法挖人、抢人,已经出现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市场上研发人员身价越炒越高,成熟的研发人员奇货可居,工程师频繁跳槽,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企业中研发人员的平均流动率达到了14%,北京、上海IT业研发人员流动率达到20%左右。《中国电子工程专辑》曾对业内企业进行过一次关于人才流动率的调查,有59.39%的企业表示,技术专业型人员流动率超过了管理人员和销售市场人员,为企业内流动率最高的人员。
伴随高流动率的,是企业为研发人员支付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例如,从整体看来,手机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在3000元/月左右。作为核心人物的研发人员,其薪资往往是平均薪资值的2倍以上,也就是在8000元/月左右。跨国公司研发小组组长大概可以达到1-2万元/月的水平。在某些企业,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可拿到20万的年薪。
跨国公司纷纷移师中国,除了实现“当地研发”的战略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果中国工程师的人力成本不断攀高,甚至超过了海外一些地区,很可能会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中国加大力度的障碍,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给中国本土研发工程师的发展带来不利。
由此,面对研发中心加速集聚而带来的人才升温,无论是招聘和培养人才的企业,还是研发工程师人才本身,都期待着“高温”后回归相对稳定的步调,而这,预计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
名企声音
通用电气中国技术中心人力资源总监 刘蓉
GE中国技术中心(CTC)是GE公司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目前共有1000余位员工,今年年底将达到1200-1300人。CTC团队致力于在材料、能源、水处理、运输、消费产品、安防系统、医疗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
研发人员要“又红又专”
记者:通用电气中国技术中心招聘研发人员的门槛是怎样的?
刘蓉:与通用电气公司整体的人才标准相一致,我们喜欢“又红又专”的人,即业绩出色,同时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具体到研发和技术人员团队,我们在招聘中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深厚的技术背景。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多数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他们中的许多人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技术背景是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的。
其次是创新精神。发明创造的关键,就是能够想出新点子,并且一步步把它变为现实,这是研发人员身上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再次是职业技能。具备所在研发领域必备的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作为一家跨国研发机构,与海外的沟通很频繁,在日常工作和培训过程中英语也是工作语言之一,这就要求研发工程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能力。这一点对中国工程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另外就是团队精神。一名特别优秀的工程师如果不能跟其他人一起协作,也很难在GE成功。
记者:面对市场上研发工程师不足的现状,GE技术中心如何来培养人才?
刘蓉: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新人大约占据了招聘员工的一半左右。对于研发人员的培养,方式十分多样化。
在岗位上学习、在项目中锻炼是最主要的。新人进来之后,会有资深的工程师带教,手把手地指导他们,使他们尽快跟上工作要求。
我们还经常举办各类技术讲座,请公司内部的资深研发人士和外部的专家来给员工进行培训,内容都是实用性很强、前端的技术。
工程师也有机会出国参加国际性的研讨会,或到海外的技术中心接受培训等,了解国外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
工程师还经常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比如沟通能力的训练、演讲技巧、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等,我们还经常请专家来进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讲座,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记者: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刘蓉:研发人员首先应由衷地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艰苦、长期的努力。与此同时,一个在公司中搞研发的工程师,又不能脱离市场,必须了解市场、客户的需要,他的研发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变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优秀的研发人员要能够将两者结合,才能得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
记者:您提到研发人员的工作是创新的工作,GE技术中心里工程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
刘蓉:创新就是好点子、好想法,而这都需要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我们实行灵活工作制,同时,这里有健身房、乒乓球桌,累了可以随时放松一下。员工很年轻,我们经常会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互相交流。
总之,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我们的员工不断创新。
服务热线
黔ICP备19011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