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最近有关技术工人收入偏少再一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80年代技术工人收入相对不错,是对应于当时的经济环境的。那个时候企业组织形式是所谓一贯制的,可能90%的零部件都由企业内部来提供。那么技术的重要性就不能被忽略。
但是这种情况在90年代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产能都得以重组了,今天很少见到90%的零部件都自行生产的企业;反过来,可能90%的零部件都由外部采购来实现,零部件企业也不是整机企业专有的,可能同时服务于几十家,甚至于更多的整机企业,即便是一个零部件也可能有多道工序是由外部厂商完成的,所谓的开放式生产。技术变得“透明”,技术工人的议价能力就降低了。
技术工人收入偏少是相对于一部分白领的收入较多而言的。白领的收入较多的部分原因是,公司文职人员的价值比较容易在市场上体现,诸如销售、财务、人力资源,每家企业都是很类似的,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随后薪酬就改善了。
某个技术工人的技能可能很突出,对企业也很重要,实际上企业方面认识到并且承认这一点,但是这一技术能力可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对这家工厂很重要,对其他工厂就不那么重要,因而内在价值就无法顺利在市场上体现。企业是经济组织,能不多发薪金就不多发薪金,员工抱怨,管理人员则忍受这种抱怨。
实际上工人这一职业的问题在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白领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少,其实一些纯粹内勤的文职工作,有时候也很被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要说是亏还是赚,其实是很难的。
“中国制造”毕竟只是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接下来,趋势是竞争使企业必须要强调产品的差异性,这意味专有技术变得重要,必须要更灵活地应对市场,这意味企业不能再依赖于外部的配套环境。至于技术价值的市场体现,是一个问题,但关键是需求,有了需求买家自然会找到当事人。相应来说,技术工人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就很重要。
技术工人的培训和成熟化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因而不能坐等市场方面的转变,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着眼,这个阶段其实政府可以考虑给予高级技术工人一定的补贴,就如同是补贴专家学者一样。
服务热线
黔ICP备19011045号